决策缓冲区

KP:周三啦,各位来确定下这周跑不跑?
PC:感觉可以固定个时间。这样大家好提前计划。比如固定每两周跑一次
KP:我之前说过,如果可以,每周天都跑。我是问疫情有没有影响。

站在PC角度,语言感受不太好,毕竟人不是神,不可能记住每一句别人口头说过的话,同时半截子话的表述方式本身很容易让人误解。

此时的PC应该如何面对才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理解KP也是人,理解戾气的环境;同时也需要照顾自己的感受。退出?
#理解KP也是人,理解戾气的环境;同时也需要照顾自己的感受。暂时不做回应,看看其它PC的反应再说?
#理解KP也是人,理解戾气的环境;同时认为对自己是很好的包容训练。正常回应?
#理解KP也是人,理解戾气的环境;同时认为对自己是很好的辩证训练。当前正常回应,后续合适时机沟通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和包容问题。

决策的方向很多,想做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决策,蛮考验智慧和悟性。可能的辅助方式是设立“决策缓冲区”。如果感觉不知道什么决策是合理的,可以先不决策。如果确实需要眨眼之间便做出回应,则把最温和的回应作为临时决策,可确保后续还有改进空间。

小姐姐对话札记

#框框和生活
画框框要求生活去符合框框,与体验生活反过来修改框框。顺序不同,差异很大

#直觉和模糊决策
有效弥补逻辑思维容易局部化和复杂化的短处

#电视大结局和进三退二
都想一劳永逸,实际折无尽数。折返中渐进便是能耐

#生活和表演
前者灵感无限,后者张力不足。发发朋友圈就知道了

八字大法实践反馈

一开始身体挂彩,直觉告诉自己做人做事应该符合“自然”,不然就是作死。

后来偶然读了《道德经》,包括陈鼓应的书,感觉自己的经验教训蛮吻合,强化了“做人做事要符合自然”的想法。

再后来解决自己失眠早醒的过程,了解到森田正马的思想和疗法,蛮受启发。感觉他“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思想,更具有凝练性和实操指导性,所以也直接把自己的根本信念“自然”修正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接着用这样的方法生活和工作。实践下来,目前自我感受还不错。单拿做事方面来看,相比之前的创业,有一些显著不同:

1、多了一只“觉察眼”
方向选择、实施落地、同仁交流等,都帮自己审视到底是落在事情本身,还是落偏在了欲望、恐惧、嫉妒等。当然,远达不到延绵不绝的觉察,但起码一小部分时候可以

ps:客观的讲,这项收获主要还是来自源被老外改良的正念练习,而且根源应该是佛家。道家的站桩浅尝过一点,没有太大感觉。儒家讲“吾日三省其身”本质上也是一种觉察,只是“省”相对“觉察”而言颗粒度太粗了,还是“觉察”更具慧性和纠偏性

2、“增长”变为“生长”
过去脑子里基本陷入趋势、增粉、运营、商务、管理、行业这些事情。确实有用,尤其是短期很有用。但陷入过深则容易偏离“自然”,副作用也显著:一方面容易短视,一方面容易急躁

现在做事,除了进行思考,还要用感觉去感受自己的感觉对不对。比如一开始自己探索的野路子失眠应对方法,起码首先解决了自己的失眠问题。接着义务给一些网友提供了点小帮助,帮一段时间便发现能力不够,又反推着自己继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学习过程中顺便还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了老婆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整个过程感觉蛮舒服

3、合一
过去的工作和生活是撕裂的,因为两方面的指导思想不一致。现在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指导思想都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特别能理解爱因斯坦这些前辈为什么总热衷“统一四大力场”这样的命题。的确很爽啊,谁统一谁知道

4、平衡
因为自然,所以平衡,所以持续性强。所以天天干也不累,干到100岁也不累。而之前的创业处于自我燃烧的失衡状态,不可持续

5、待实践问题
未来以八字大法为根基建立组织

【注以上摘自和朋友关于老学的探讨交流】

觉察的乐趣

与人交流时,放慢回应。更多的意识能量放在觉察自己的意识和内心状态,以及觉察对方的言语和行为所体现的意识和内心状态,形成一种剥离的“旁观者视角”。充分的觉察后,才能站在非情绪非固着的旁观者视角给出有启发的探讨,促使交流超越常见的“刚愎”盲区。

这个状态很舒服,因为可以真正感受到交流的乐趣和价值。同时,如果交流对象是“少话”型,难度会更大一些,因为同时要修炼一种“让回复飞会儿”的坦然心境。

习惯性反抗和习惯性负面

当别人对自己提出意见,习惯性的感觉对方是在否定或者挑剔自己,还没等对方把话说完便不假思索的组织论据进行回击,或者不管对方说了什么,都会回应:但是……先表示反对,似乎同意了对方的观点就等于否定了自己而被对方控制一样。这是生活中特别常见的现象:习惯性反抗。

“习惯性反抗”会带来多种不良后果:
1、造成工作沟通低效甚至无效
工作沟通多出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如果一方“习惯性反抗”,便会使争论目的不再是“找到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而是“为了反抗对方强行证明自己的观点”。更糟糕的是对抗情绪会传染,最后互相共振强化对抗而使沟通完全无效化。

2、造成生活情感交流障碍
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喜怒忧思恐,都需要跟朋友分享或者分担。本来情感交流是一件令人愉悦或者获得慰藉的事情,但如果一方处于“习惯性反抗”之中,便会造成大量意识能量用在自我表达和自我证明上,而接收不到别人的动机、感受、观点。最终可能不欢而散。

“习惯性负面”也是类似的过程,无论别人提出什么,都会习惯性地负面思考:提到工作其便想公司有哪些问题同事有哪些毛病等;提到家庭其便想原生家庭带来多少问题婚姻面临多少问题等。习惯性负面和习惯性反抗一样,会对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良后果。

如何将这两种习惯化反应的影响降到最低?关键在于当我们进入到习惯化反应时,我们能立马“觉察”到自己进入了这种状态。也就是有一种“旁观者”视角,随时都能“跳出自己看自己”。瞬时觉察后便有机会对不良状态进行瞬时修正。这其中最有效的修炼方式之一便是做些基础的正念练习,或者是简化版的“标记”练习。

一听就懂,一做就忘

一位友人工作上遇到困境,纠结团队的沟通和协作问题。帮其跳出团队视角往回推,会发现其一开始对工作的选择便存在偏差,选择这份工作的动机不是因为“彼此适合”而是因为“恐惧风险”。因为一开始的选择出现偏差,便造成后续做再多的“自我调整”、“心理暗示”、“加强沟通”其实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毕竟一头方向都跑错了的马儿再怎么使劲狂奔也难以到达目的地。

旁观其找工作的过程便能感受到:心理上偏离了“顺其自然”,行为上偏离了“为所当为”。在其驾驶着的内心小车上,后排始终坐着一位名叫“恐惧”的蒙面乘客,其担心这位蒙面客对自己造成伤害,开车过程总是小心谨慎的询问蒙面客想去的地方并迎合性的开向那里,最终兜兜转转迷失其中。如果其能顺其自然的面对这位名为“恐惧”的蒙面客,不跟其做太多的互动,只是按自己的节奏和方向继续开自己的车,其实并不会真的发生什么。“恐惧”蒙面客只是很喜欢搭便车而已,上来了迟早自己也会走,但如果车主频繁与其互动,对方会误以为自己受到车主喜欢而长期的滞留在车上并提出更多的要求。其实此时应该做的仅是,心平气和的面对后排的蒙面客,自己该干嘛干嘛。

友人自省后突然自叹:“之前听说‘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以为自己懂了,其实自己不懂。”

我们此时是否就懂了呢?不一定。一个人“懂还是不懂”无法通过其语言知道,只能通过观察其行动知道。比如代表不同状态的两个后续行为:

行为1:接受已然发生的事实,尊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规律,不惧重新求职
行为2:回避已然发生的事实,畏惧求职风险,继续饲养“恐惧”蒙面客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想要知行合一,需要终生修炼。

“为所当为”的考验所在

日常生活中,慢慢打磨“觉察”和“接纳”到一定品质后,实现“顺其自然”的知行合一相对还算容易。因为“觉察”“接纳”“顺其自然”都是应对“过去”,更多是心理上如何“面对”过去,可以通过训练恒定的内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然而做到“为所当为”较难,因为其主要是应对即将发生的“当下”,更多是心理上如何“选择”即将的行动。一旦牵涉“选择”,就必然牵涉“评估标准”。而评估标准里最核心便是尊重“规律”。任何一件事情,牵涉的“规律”都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既要能在时间长河里认识规律,又要能在有限的选择时间里在复杂交织的规律里做出“权衡”,相当有挑战。

举例来看,如果要组织一场周末娱乐活动。里面至少牵涉几种需要尊重的基本规律:
#效率规律(世界):沟通环节越少,效率越高,比如不加以讨论直接发起活动,其它人各自根据情况自行选择;
#心理规律(他人):人都有“被关注”的需求,参与活动讨论是重要的被关注感受来源;
#价值规律(自己):发起人有自己或倾向于“效率”或倾向于“温度”的价值倾向;
……

这些规律之间往往还带有一定负相关性,比如效率规律和心理规律就有一定的负相关:效率高点心理感受就可能差点,心理感受好点可能效率又低点。同时有的规律自身也具有双向性,比如价值规律方面,每个人往往都是既想“效率”又想“温度”的结合体,只是侧重比例有所区别。这么多复杂的维度又往往要在“眨眼之间”便做出权衡和选择,所以挑战相当不小。

再一个挑战便是,因为这种选择很难,所以生理本能会将权衡和选择过程给固化下来,以减少能量成本。慢慢的又会带出一个新的挑战:心理惯性和心理灵活。失去惯性的心理会带来巨大的能量耗费;失去灵活的心理会造成刻舟求剑而偏离规律。

造物主是全知的,给了一种完全的解决方案: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我们每个人则想在只有短短数十年光景的个体上实现宏伟的“造物主工程”,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为所当为”无疑是一场终生没有止境的修炼,而且可能从逻辑出发是去看待这个问题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思维成本和能量成本过高。可能需要更大程度调用“感觉”。因为无论变量再多,“感觉”通常都可以眨眼之间做出判断,而且规律的吻合性也可以很高。再拿上述活动举例:最终组织者自己会有“舒服”还是“不舒服”的心理感受,其实这种感受很大程度已经反映出是否符合规律。

这里面同时又会牵涉一个辩证性问题:似乎有的情形下“感觉”会完全跑偏:比如神经症患者,经常陷入到“不舒服”的心理陷阱,而非真正的不舒服。这里可能牵涉到一个更深的问题:哪些感觉是“真感觉”,哪些感觉是“伪感觉”。

同时,可能上述问题也都不是问题。只要保有一颗“为所当为”的心,即便一时错了一时违背了规律又如何呢?发生的已成为过去,“顺其自然”的去接纳便可,接着重新“为所当为”。也就是说:“顺其自然”和“为所当为”之间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循环关系”。

让回复飞会儿

在同一些重要的朋友交流时,会不自觉的时刻留意对方的回复然后立即给与及时的回复,造成影响自己的一些做事效率。

这也算是个自然的心理,害怕让朋友感觉自己怠慢,底层实际是怕失去的人性特征。但实际上这种心理往往是过度顾虑,真正的朋友不会那么狭隘,而且就如指间沙越用力用无益。“为所当为”才是根本,根据自己的节奏,该干嘛干嘛,一些并不紧急且时间拉的长的碎片交流放在碎片时间去处理便可。其实这也给别人留下更大的回复空间而减少沟通压力。

不急。让回复飞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