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都认为你的想法是狗屎,还值得做么?

有创业想法时,闭门造车是大忌,通过交流获取更多信息和启发是必要方式,同时因为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传统倾向批评而非鼓励,反馈信息大概率会偏负面。当事人此时难免会对自己的想法有所怀疑,做还是不做?

先谈一个有趣的启发经历:早年初到北京时,带我的老大是个奇门遁甲的研究和爱好者,他提到这个兴趣圈里的朋友们经常会切磋算一些事情,比如算雨,算得准的时候误差在半天内。当时自己好奇问,如果这种预测能力这么有效,每件事提前算好岂不是很过瘾,是不是老大自己每天都会把该算的事情提前算好呢?老大说不会,同时打了个比方说明原因:好比一个人今天要去面试,可以通过算来判断今天面试是成还是不成,如果算出来不成是不是就不该去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便面试不成,但可能去的地铁上我们闲聊认识了某个人,大家聊的蛮投机,日后可能成为了自己职场的贵人。算,只能算某个点的事情,算不了整个面上的事情。

通过这个启发,回到开篇的问题便很好判断:即便90%的人都认为我们的想法是狗屎,还是值得一做。首先我们的想法不一定狗屎;哪怕就算是狗屎,踩上去滑倒时换个视角看世界可能发现其它的解决路径,如果不去踩则难以发现新视角而丧失更多可能性。

以自己创业的上一家公司实际经历为例:
1、当确定要专注做亲子行业时,最初做法本质是做成美团的一个频道:把美团的餐饮和游乐等商家谈一遍以同样的价格放到自己平台上,方便家长便捷找产品。折腾3个月,结果消费者不感冒;

2、是不是商家产品直接挂平台的轻模式太轻,没差异化价值?那我们做重。接着自己请教官,自己买活动设备,自己招募,自己执行,一条龙经营寓教于乐的线下活动。结果规模起不来,又折腾3个月,没跑通;

3、是不是我们输出活动标准,第三方机构来执行能解决规模问题?接着反复梳理活动标准,邀请第三方加入执行,我们做品控。发现利润分出去了,效率没比自营高多少,规模问题依然无解,又过去3个月;

4、重模式不行再回到轻模式思考,美团频道路径行不通,是不是唯品会的特卖模式可以在社交流量场景里重做一遍呢?一经调整,数据提升10倍以上,一个月数据便是过去一年的规模。

前后算下来,七八人小团队,花了一年时间,投入了100万左右资金,提出和验证了3个狗屎想法,到第4个想法时才算找到相对有效的路径。但要感谢前3个狗屎想法,第4个想法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启发实践出来的。还有,不能忘了感谢那七八个陪伴探索的好骚年,少不了他们的功劳呢。

其实这也符合目前互联网领域最为推崇的方法论,所谓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简化可实行产品)。 大白话描述为:不用纠结于想法对错,快速搞个简化产品推向用户,过程中根据消费者反馈调整产品。实操关键也就两个词:试错+迭代。

当然,MVP的方法并非万能,比如过度使用也会造成产品战略的缺失,在某些阶段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不过总体而言,是一个十分简单有效的方法论,尤其在创业初期尤为凸显。

现在出于兴趣,开启以“助人追梦”为使命的第二家创业公司,实际还是用这套方法论,只是想法跨度更大试错和迭代更难而已:

1、明星见面VR产品:明星互动VR内容和VR设备打包售卖,99元的价格解决追星族想见偶像的问题。商务门槛跨不过去,没跑通;

2、明星接机VR产品:上一个思路的改进版,想绕过商务来产生内容。内容达不到付费临界点,没跑通

3、掉头换思路,做基于小程序的打卡工具:解决人们追逐兴趣大目标的坚持难题(比如想当网络作家,想做主播,想搞电竞,想开发一款自己的游戏,想环游世界,想做千万富翁等)。正在验证中。

说到这里,打卡小工具最原始的测试版马上出来了。计划要找30个目标用户体验测试(初高中和大学生以及初入职场3年以内的年轻人最佳),感兴趣的话欢迎来撩(微信:15902897070)。文章原创于《李军创业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