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大法实践反馈

一开始身体挂彩,直觉告诉自己做人做事应该符合“自然”,不然就是作死。

后来偶然读了《道德经》,包括陈鼓应的书,感觉自己的经验教训蛮吻合,强化了“做人做事要符合自然”的想法。

再后来解决自己失眠早醒的过程,了解到森田正马的思想和疗法,蛮受启发。感觉他“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思想,更具有凝练性和实操指导性,所以也直接把自己的根本信念“自然”修正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接着用这样的方法生活和工作。实践下来,目前自我感受还不错。单拿做事方面来看,相比之前的创业,有一些显著不同:

1、多了一只“觉察眼”
方向选择、实施落地、同仁交流等,都帮自己审视到底是落在事情本身,还是落偏在了欲望、恐惧、嫉妒等。当然,远达不到延绵不绝的觉察,但起码一小部分时候可以

ps:客观的讲,这项收获主要还是来自源被老外改良的正念练习,而且根源应该是佛家。道家的站桩浅尝过一点,没有太大感觉。儒家讲“吾日三省其身”本质上也是一种觉察,只是“省”相对“觉察”而言颗粒度太粗了,还是“觉察”更具慧性和纠偏性

2、“增长”变为“生长”
过去脑子里基本陷入趋势、增粉、运营、商务、管理、行业这些事情。确实有用,尤其是短期很有用。但陷入过深则容易偏离“自然”,副作用也显著:一方面容易短视,一方面容易急躁

现在做事,除了进行思考,还要用感觉去感受自己的感觉对不对。比如一开始自己探索的野路子失眠应对方法,起码首先解决了自己的失眠问题。接着义务给一些网友提供了点小帮助,帮一段时间便发现能力不够,又反推着自己继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学习过程中顺便还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了老婆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整个过程感觉蛮舒服

3、合一
过去的工作和生活是撕裂的,因为两方面的指导思想不一致。现在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指导思想都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特别能理解爱因斯坦这些前辈为什么总热衷“统一四大力场”这样的命题。的确很爽啊,谁统一谁知道

4、平衡
因为自然,所以平衡,所以持续性强。所以天天干也不累,干到100岁也不累。而之前的创业处于自我燃烧的失衡状态,不可持续

5、待实践问题
未来以八字大法为根基建立组织

【注以上摘自和朋友关于老学的探讨交流】

一听就懂,一做就忘

一位友人工作上遇到困境,纠结团队的沟通和协作问题。帮其跳出团队视角往回推,会发现其一开始对工作的选择便存在偏差,选择这份工作的动机不是因为“彼此适合”而是因为“恐惧风险”。因为一开始的选择出现偏差,便造成后续做再多的“自我调整”、“心理暗示”、“加强沟通”其实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毕竟一头方向都跑错了的马儿再怎么使劲狂奔也难以到达目的地。

旁观其找工作的过程便能感受到:心理上偏离了“顺其自然”,行为上偏离了“为所当为”。在其驾驶着的内心小车上,后排始终坐着一位名叫“恐惧”的蒙面乘客,其担心这位蒙面客对自己造成伤害,开车过程总是小心谨慎的询问蒙面客想去的地方并迎合性的开向那里,最终兜兜转转迷失其中。如果其能顺其自然的面对这位名为“恐惧”的蒙面客,不跟其做太多的互动,只是按自己的节奏和方向继续开自己的车,其实并不会真的发生什么。“恐惧”蒙面客只是很喜欢搭便车而已,上来了迟早自己也会走,但如果车主频繁与其互动,对方会误以为自己受到车主喜欢而长期的滞留在车上并提出更多的要求。其实此时应该做的仅是,心平气和的面对后排的蒙面客,自己该干嘛干嘛。

友人自省后突然自叹:“之前听说‘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以为自己懂了,其实自己不懂。”

我们此时是否就懂了呢?不一定。一个人“懂还是不懂”无法通过其语言知道,只能通过观察其行动知道。比如代表不同状态的两个后续行为:

行为1:接受已然发生的事实,尊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规律,不惧重新求职
行为2:回避已然发生的事实,畏惧求职风险,继续饲养“恐惧”蒙面客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想要知行合一,需要终生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