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虫式学习

学习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买核心书籍学习;一种是直接通过知网/知乎/百度的检索相应的疗法内容学习。

采取了后者,检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了解这个理论的同时又爬行到最初的“刺激反应”行为理论。接着又爬行到认知行为疗法的短板以及更进一步的理论,包括辩证行为理论,接纳疗法,内观疗法等,这些疗法包括之前所看到的森田正马疗法,本质其实都是不用强行改变对象的信念而是让接纳和改变并存。

这个时候对认知行为的理解感觉摸到核心“根茎”了:A:因;B:信念;C:果
行为理论讲的是:A->C
认知行为理论讲的是:A->B->C
辩证等行为理论讲的是:[A->B->C]

总体来看,爬虫式学习的效果远远强于列表式学习。不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很考验“抓重点”的能力。爬知识的时候会找到大量的关联知识,容易迷失在大量信息当中。根本上是挑战了我们的思维习惯,因为从小我们的知识获取习惯都是列表式而非爬虫式。

同时这样的学习是蛮有乐趣的,就像在知识的世界里带着问题玩解谜游戏。

边做边创造条件

知乎开了视频回答的新功能,一开始的想法:先使用常规的文字作答,到一定程度时再用视频作答。

一下回过神来,做事方法不对。“等xx条件成熟时再xx”并不适合创业路。创业路上没有条件完全齐备的时候,总是在有限资源有效条件的状态下做事情。

更适合的做事方式:边做边创造条件。

两次询问而后动

周末计划带亲戚去看一个项目,临到出发来信息因为下午不想去了。能感受到下雨是原因之一,另外可能本身不是特别想去也是重要原因。但是已经约了项目的老板,也不好改口,自己还是去了。

有点想生气,毕竟自己也是好心帮找项目了解,而且是两周前问过确定要去。转念一想,是自己应该改进自己的沟通方式。两周前可能别人并没有想好,只是不想给帮忙浇冷水所以临时回口说要去。出发前自己并没有再次询问别人是否本周要去。

创业过程会遇到很多类似情景,比如要开展一项新业务,觉得某个成员适当参与,拉一起询问对方想法,可能当时对方表示愿意。但是有的时候询问一次是不够的,可能当时别人并没有想好,只是不想浇凉水勉强答应,也可能人家回去后听了其他人意见改了看法等等。所以有的时候询问一次是不够的,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决策,最好两次确认,同时给别人足够的考虑时间。

两次确认的价值在于更大概率保障成员出于主观意愿想做一件事情,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大胡子的取件尴尬

快递点小哥拿出一个件轻呼一声:“阿佳”
大胡子的我快速回一声:“哎”
周围取快件的美腻小姐姐们似乎扭头看了看…
快递小哥拿出另一个件呼一声:“阿佳”
大胡子的我又拘促应一声:“哎…”
美腻小姐姐们似乎又看了看……

用户体验啊用户体验。取件会有男生给女生代取件的情况,我这种情况似乎尴尬了些。对于创业者和经营者,用户体验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很多体验的改进是容易的,难得是有的体验不容易发现,或者体验的环节太多不容易都满足。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网上申请了一张电话卡,要去线下领取和开卡,跑了十多公里路到跟办卡小哥约定的地点汇合,结果开卡遇到障碍办理不了。小哥随即建议重新办理一张。

两用选择:要么放弃办理这张网上申请的特殊号码电话卡;要么现场重新申请一张随机号码电话卡。如果重新去网上申请特殊号码并线下开卡,预估又得等一周时间且又要再次跑十多公里。如果现场重新申请一张随机号码电话卡,立即就能拿到卡,但是号码不会太好记。

最后判断没必要那么着急马上办一张卡,毕竟是一个长期要用的号码,好记还是蛮重要。接着边告知小哥,再shishi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话就放弃这次办卡了。

创业和企业经营也会经常遇到类似情景,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会发现当前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心急解决问题往往容易采取一些短视的替代方案。其实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立即解决问题,要耐心一点,试着和一些问题和平相处,待到合适的时机再从根本上解决。

一个声音还是多个声音?

提到传染病,周围人声音蛮一致,比如米国如何不利阿三国如何严重我朝何等优越。大家很难意识到,都是一个喇叭营造了一种声音。

干儿子下坡总跑,所以教他玩木头人游戏:慢慢走,然后喊停的时候立即停。游戏很有效,干儿子既喜欢玩,且没再危险的胡跑。亲戚们也玩嗨了,无意识的教干儿子跑着喊停。干儿子又开启了危险的奔跑模式。

单一声音,带来秩序,但让人失去思考;多种声音,带来新的可能性,但让人陷入混乱。对于创业,哪个更好?

鸟儿放水里难受,鱼儿放天上也难受,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根本上还是创始人自己是什么风格,企业的风格和自己的风格吻合即可。